兰溪老故事一金华江上的竹筏
年纪大的人都看到过兰江边的竹排和竹筏。但现在己无踪影。
竹排和竹筏是两个概念。
竹排是卖毛竹的,一般成串漂运而来。
而竹筏是一种古老的运载工具,它是运货的。相当于一个小船。
竹筏来自金华江上游的永康江,武义江,也有一小部分来自东阳江。因为那里的河流水浅,水流急,船无法开行,而竹筏却可以。
兰江航运的主线是巨江和钱塘江。兰溪的货物向北走,一路到宁波、绍兴,一路进运河去上海,长江。而这些都是船运。
金华江(婺江)运输是兰江航运的一个重要分支。金华江上有一道独特风景,就是竹筏运输。也就是说,金华江上,除了船运,还有筏运。


先说大盘山古道
有人问,大盘山古道和兰江航运有关系吗?
现在没有半点关系。而古代,关系大了。金华江上游正是通过这些竹筏和古道,建立了一条从兰江向东通向大海的货运通道。
竹筏运输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方法。
大家知道,船只能在水流相对平稳的河段开行,对水深有要求,可以用桨,也可用篙。
而竹筏就不同了,它制作成本低,运货量少。一般从上游向下游运货,而回程往上游走,就无法漂流,而要靠竹篙撑。到水急处,难以过去,就把竹筏当毛竹卖掉,把货物改为陆运。如要再运,到上游再新买一个竹筏。因为竹筏适合从上游漂向下游,河道不宽,水不深。一般用竹篙就能掌控。而从下游往水流湍急的上游撑,不如陆路挑背。这是一种半单向的水路运输方式。
兰溪海拔48米,东阳海拔90米,过了东阳横店,海拔逐渐增高。到磐安县城安文,就海拔298米了。过了安文就进了大盘山。那大盘镇的海拔600米。大盘山是浙江省中心地带,也是金华地区最高的山。海拔1240米。
这大盘山可是古代水陆运输的接驳点,是浙江四条大河的发源地。
它的水流,往北,从澄潭江进入新昌、上虞的曹娥江; 往东,从始丰溪、永安溪进入天台、仙居、临海的椒江; 往南,从好溪进入丽水、温州的瓯江。而往西,从东阳江、南江进入金华江、兰江。
这个方前镇后面有一海拔600米的山,叫创旗岭。上面有条十华里长的古盐道。也就是说,翻过创旗岭,就到了东阳江源头一一个叫斐湖的地方。在丰水期,货物就可以放入竹筏、用防潮的油布捆扎好,享受东阳江漂流的乐趣了。竹筏将货物沿东阳江带往东阳、义乌,一般在义乌佛堂换装船,驶向兰溪。
说点题外话,今年的2月13日,这个创旗岭,居然发生3.5级地震。震源深度六公里,浙江省极其罕见。
这就是古代椒江通向金华,从东向西走的古盐道。
从西往东走,可没这么便利了。
义乌江在佛堂附近有条支流叫南江。南江上游过千祥有个码头叫西塘安。这就是水路与旱道的交接处。
西塘安在东阳、磐安县交界。从这里出发,有一条横跨磐安,直达方前的古官道,全程都有石板台阶,宽约二米,可以走马。一年中,只有丰水期,人们才会将竹筏一直撑到安文,然后将货物翻过大盘岭,大约三十多里路,在大盘镇装上东去的竹筏,沿始丰溪漂流。而一年大部分时间走的都是以西塘安为起始点的古官道。可有八十多里哟。
货物在西塘安上岸后,装上马背,或者直接人挑,就结伴沿古道东进了,一般清晨上路,傍晚就能到达方前镇。又可以把货装船,进入始丰溪,开始另一段水路运输了。
现在,公路运输发达,古道早已经荒废。也有爱好者沿古道探密。大盘山古道纵横,有十五条之多。近年传出太平军溃退时在古道埋过宝,便有一些人带着探测器沿古道进出。
一九六九年春,我二十岁,刚高中毕业。当时的城关镇革委会叫我去东阳出差一趟,是去大盘供销社取一封公函。
大盘镇当时属东阳,己通汽车。但再过去就没公路了。
大盘供销社领导说公函在方前分社。让我跟挑贩脚的一起走,这些东西刚好要运到方前分社。
吃了中饭上路。两边都是山,三十里山路,鸟语花香。道上碰到过二拨挑贩脚的,没有经过村子,只看到过一头牛和一个放牛娃。
那些挑夫力气大,有的一人挑两桶柴油,每桶近百斤,还有的挑着大捆的布,他们挑着担仍比我空手的走得快。一路上互相谈笑风生。真让我感到自愧。
我们走的就是“大盘山古盐道”。由于有了公路,那时古盐道已不再运盐,但仍是当地短途物资运输通道,古道上铺的石板,道道划痕,且磨损严重,见证了数百年的繁忙。因为进方前镇的路要经过一片溪滩,所以我看到过停在溪边的竹排。
下午四点左右,终于到了。那方前供销分社仓库里,满满地堆着一盘盘的蛇皮干。还有一些药材。挑夫是大盘供销社职工,很热情,帮我取到公函,然后陪我到小镇上的旅店,因为当天回去已不可能。他们说没人走夜路,山里有人劫道,只能白天走。
那旅店太脏,一盏煤油灯,一床蓝东阳土布被,一顶夏布蚊帐。我被喂了一夜跳蚤,身上已是惨不忍睹。第二天天刚亮,也未去找那几个挑夫,我就自己上路了。沿原路赶到大盘才九点钟。
义乌江上,有一个古商埠,古代很繁华。这就是佛堂镇。
佛堂镇处在南江流入义乌江的入口处,现在河道变迁了,入口处在佛堂上游十里。谷歌地图上古河道痕迹十分明显,正在佛堂边上。嘉庆《义乌县志》记载,佛堂“船只泊岸如蚁”,“四方幅辏,服贾牵牛,交通邻邑”。
佛堂镇过去四里路,塔山村旁,就是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“双林寺”。据记载,宋朝时此寺曾有僧尼二千多人。其热闹程度比杭州灵隐更甚。清末民初时日本和尚就有几百人。可惜1958年造了水库,此寺已在水底。现在另造的双林寺就小多了。据说那些日本和尚去日本走的就是大盘山古道。
通过大盘山水陆通道运输的,不只是盐,内地的笔墨纸砚,茶叶土产,金华火腿,兰溪蜜枣,义乌红糖土布等往东运往沿海,而海产干货也通过古道运往金华兰溪。
明清时期,兰溪人能在过年吃上淡带鱼,鲜黄鱼,有好多都通过这条运输通道。
金华江上游的武义江、永康江,也有过通往仙居、丽水的古盐道。仙居的皤滩镇,是永安溪上的古盐埠。往西有栝苍古道直达壶镇。
一般从武义江往沿海运货,由于水浅,枯水期长,陆路又不好走,一般不走这条路。东阳江、南江的发源地大盘山,山高,水源足,这就是“山高有好水”的好处。因为东阳江竹筏到佛堂就换装船了,所以直接将竹筏撑到兰溪的很少。而武义江的竹筏,装运物资一般是缙云、永康、武义本地的粽箬,药材和竹木制品。他们的竹筏直达兰溪。也有武义江的竹排,连成一串,过兰溪直达钱塘江。

兰江水运历史悠久,是开发兰溪旅游的一个宝库,我之所以回顾这些,就是希望兰溪能以兰溪古城历史为宝贵的资源予以旅游开发。
前年,我跟一个旅游团去了黄山脚下的安徽旌德,参观了一条古道。他们就以这条古道,搞成了“古道旅游”。对我们应有所启发。
一山一史 更新于 2017-09-05